癌症末期病人的心理需要
临终病人的心理状况分为6个阶段:震惊、否认、愤怒、忧郁、讨价还价、接受等。但事实上末期病人的心理常是矛盾错综复杂,无法用这样干净利落的阶段式来描写。例如病人即使已经接受了死亡降临的事实,有时候仍需暂时否认让自己再怀着希望。
癌症病人的心理需要有其“个别性”,不能一概而论,但一般而言,下列十项是通常常见的情况。
1、病人始终有“不确定感”,有人想要确知,有人都宁愿保持不确定。末期病人不知明天将怎样?死亡时会有痛苦吗?死后到哪里去?等等的不确定性。若病人宁愿保持这不确定以便保持希望,就不应该破坏它的希望;但若病人发出疑问,想要减少它的不确定感,则在他准备好时,婉转温和地回答他,太直率及鲁莽的回答是残酷的。但若病人要知道,却一直被欺骗,也是残酷的。
例如当病人问医生或家属:我是不是活不久了?此时不要用一句话就将病人的问题压下去,如:不要胡思乱想或你会好起来的。最好的方式是再探查病人的感受与想法,如果病人自己早已确知病情,并希望有所准备,则应该分享病人的感受,婉转地回答问题,他的癌症已无法医治,但还有多少日子却不是任何人能知道的,如果他想准备或交代后事就可以平安地去做,这种方式可以为病人带来平安及减少孤独感。
2、过去未消化的恩怨情节浮上心头:尤其是职位较高、社会地位较高的人,平常用理性压制他的情绪,等到临终时,力气衰弱,没有能力再用理性来压抑,那些陈年旧账就会冒出来扰乱病人的平安;此时需要让病人尽量发泄他的情绪,如果未消化的人际冲突,而此人还找得到的话,不妨请他来到病人前处理旧怨,握手和好,能使病人再度获得平安。
3、害怕成为家人的累赘与负担:家中有一人患末期癌症,全家都会经历一场风暴,家人心力憔悴,困难频生,若加上经济问题,则更严重。如果病人感受到因为他的缘故,使家人都不安宁,有时会希望自己早日解脱,而使家人恢复常态生活。此时家人需要向病人再保证,他是全家最钟爱最重要的人,他们能照顾她就感到无比的幸福,尽量减轻病人的歉疚感。
4、害怕失去自主能力而任人摆布:在台湾有一特殊文化,即病人自己做不了主,都有家属替病人决定一切医疗方式及生活结构。病人有时怕伤家人的心,也就顺从家人的主张。但家人的决定与病人意愿相左,会带给病人很大的苦恼。要帮助病人获得心理上的平安,最好还给病人自主权,让他选择他所愿意的治疗方式(包括是否用中药,用何种药等)、照顾场所(在医院还是家里)及日常作息。
5、病人会有突然之间被淹没、无法再承受的感觉:人在长期的压力环境下,常会有此种感受。末期病人在症状明显、身体衰弱时会有一种崩溃感,一时地想放弃,没有力气再奋斗了;这时最好的照顾是静静的陪伴,听他述说,鼓励他以哭泣发泄,病人自然会度过低潮,再继续走前面的人生路。
6、害怕孤独:末期病人会害怕孤独,特别是渴望亲密关系的亲朋好友陪伴。如果家人忙碌于上班或上学,病人常整天眼巴巴地等待、望眼欲穿。有亲人陪伴在旁,会使病人获得极大的安慰;亲人不只陪伴在旁,最好能与病人深度沟通,分享病人的感受、情绪及思想。因此当病人表达他的感受、情绪及思想时,不要将之切断或阻止他诉说,这样病人会感到不被了解的孤独。末期病人与家属之间真诚深度的沟通,常常给双方满足的经验,而能使生死无憾。
7、舍不得及放不下心爱的人:临终病人最难舍的就是他心爱的人,尤其是不能照顾自己的亲人,如年幼的子女及年高的父母,真是情何以堪;所以最好协助病人将他所不放心的亲人生活做一妥善的安排。除此之外,用宗教信仰也可以协助病人,如将不放心的亲人交托上帝照顾。
8、希望交代未了心愿:临终病人的心理有点像在年终岁末时一样,要把房子清理一番,把旧账及未做完的事做个整理,把债了一了。临终病人因为知道来日无多,不能再等待,极欲了却心愿,家人亲友们应该尽可能地协助病人完成心愿。
9、希望交代遗嘱及遗物:如果病人的家属静静聆听,不压抑及打断病人,多数临终病人会想交代遗嘱,包括他所希望的丧葬仪式、遗产的分配及对家人的遗言交代,这样做会使病人觉得心安理得无遗憾。临终病人将自己的所有财物分赠给所喜爱的亲友,让他们日后能“睹物思人”,会是一种很满足的经验。因为他在人世间拥有有意义的人际关系,也不枉此生了。病人分赠礼物时,接受者应很高兴地接纳,物质代表的一份真挚的感情,弥足珍贵。
10、道别:当病人准备好向世界及他所爱的人道别时,他已获得心灵的平安,接受死亡的显示了。道别有公开及含蓄的方式,公开的方式如最后一个生日邀请至亲好友共度,或写信向亲友道别;含蓄的方式则如在托孤或交代后者中透露。